日本免费高清视频-国产福利视频导航-黄色在线播放国产-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操|www.shdianci.com

學無先后,達者為師

網站首頁 編程語言 正文

C語言超詳細講解遞歸算法漢諾塔_C 語言

作者:野豬佩奇` ? 更新時間: 2022-06-29 編程語言

題目描述

漢諾塔問題起源于一個傳說

漢諾塔又被稱為河內塔,傳說,在世界中心貝拿勒斯(在印度北部)的圣廟里,一塊黃銅板上插著三根寶石針。

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創造世界的時候,在其中一根針上從下到上地穿好了由大到小的64片金片,這就是所謂的漢諾塔。 不論白天黑夜,總有一個僧侶在按照下面的法則移動這些金片:一次只移動一片,不管在哪根針上,小片必須在大片上面。 僧侶們預言,當所有的金片都從梵天穿好的那根針上移到另外一根針上時,世界就將在一聲霹靂中消滅,而梵塔、廟宇和眾生也都將同歸于盡。

我們現在要研究的就是在不同情況下盤子的移動順序和移動的次數。

畫圖分析

由簡到繁,我們先從最簡單的情況來分析:

~~只有一個盤子的時候:

只有一個盤子我們直接把它從A柱移到C柱就行,此時移動次數是1,移動順序是 A->C

~~有兩個盤子的時候:

有兩個盤子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將較小的盤子移動到B柱,然后將較大的盤子移動C柱,再將B柱上的盤子移動到C柱;此時移動次數是3,移動順序是 A->B A->C B->C

~~有三個盤子的時候:

有三個盤子的時侯,我們把最小的盤子命名為1,中間的為2,最大的為3,那么移動順序應該是:1號移到到C柱,2號移動到B柱,1號移動到B柱,3號移動到C柱,1號移動到A柱,2號移動到C柱,1號移動到C柱;一共移動7次,移動順序是A->C A->B C->B A->C B->A B->C A->C

A->C A->B C->B

A->C B->A

B->C A->C

思路總結

在上面的移動過程中,B柱始終起著中轉的作用,我們我們可以理解為:

  • A柱:起始柱
  • B柱:中轉柱
  • C柱:目標柱

同時,我們發現一個盤子時需要移動一次,兩個盤子時需要移動3次,3個盤子時需要移動7次,所以總結規律:n個盤子需要移動的次數是 2n-1 次。

其次,我們可以把上面的移動過程簡化為三個步驟:

  • 把n-1個盤子通過C柱移到B柱上。
  • 把A柱上的最后一個盤子移動到C柱上。
  • 把n-1個盤子通過A柱移動到C柱上。 ?

比如,上面盤子個數為三的時候,我們可以分解為:第一步:1號移到到C柱,2號移動到B柱,1號移動到B柱;第二步:3號移動到C柱;第三步:1號移動到A柱,2號移動到C柱,1號移動到C柱。

所以,n個盤子的移動順序為:

1、把n-1個盤子通過C柱移到B柱上。

2. 把A柱上的最后一個盤子移動到C柱上。

3. 把n-1個盤子通過A柱移動到C柱上。

代碼實現

#include<stdio.h>

//Move函數,用來移動盤子,pos1表示起始柱,pos2表示目標柱
void Move(char pos1, char pos2)
{
	printf("%c->%c ", pos1, pos2);  //把pos1的盤子移動到pos2
}

//Hanoi函數,用來實現漢諾塔,其中n表示盤子的個數,pos1表示起始柱,pos2表示中轉柱,pos3表示目標柱
void Hanoi(int n, char pos1, char pos2, char pos3)
{
	if (1 == n)  //當n==1時,直接把盤子從A柱移動到C柱
	{
		Move(pos1, pos3);  
	}
	else   //當n不等于1時,分三步走
	{
		//第一步:將n-1個盤子通過C柱移動到B柱,此時C柱時中轉柱,B柱是目標柱
		Hanoi(n - 1, pos1, pos3, pos2);
		//第二步:把A柱最后一個盤子直接移動到C柱
		Move(pos1, pos3);
		//第三步:將n-1個盤子通過A柱移動到C柱,此時B柱是起始柱,A柱是中轉柱,C柱是目標柱
		Hanoi(n - 1, pos2, pos1, pos3);
	}
}
int main()
{
	//定義一個變量來表示盤子的個數
	int n = 0;   
	//定義三個字符變量來表示三根柱子
	char pos1 = 'A';
	char pos2 = 'B';
	char pos3 = 'C';
	//調用hanoi函數
	Hanoi(1, pos1, pos2, pos3);  //n為1
	printf("\n");
	Hanoi(2, pos1, pos2, pos3);  //n為2
	printf("\n");
	Hanoi(3, pos1, pos2, pos3);  //n為3
	printf("\n");
	Hanoi(4, pos1, pos2, pos3);  //n為4
	printf("\n");
	return 0;
}

總結

知道了漢諾塔的邏輯后,我們重新回到這個問題,我們發現,要把64片金片全部挪完需要挪動 264-1 次,假設這個僧侶一秒鐘移動一次,那么一共要挪 (264-1) / 3600 / 24 / 365 = 584,942,417,355(年),那時候地球已經毀滅也不是沒有可能,哈哈。

原文鏈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m0_62391199/article/details/124531394

欄目分類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