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免费高清视频-国产福利视频导航-黄色在线播放国产-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操|www.shdianci.com

學無先后,達者為師

網站首頁 編程語言 正文

深度解讀Python如何實現dbscan算法_python

作者:夢想橡皮擦 ? 更新時間: 2023-04-07 編程語言

DBScan 算法解釋說明

DBScan 是密度基于空間聚類,它是一種基于密度的聚類算法,其與其他聚類算法(如K-Means)不同的是,它不需要事先知道簇的數量。

DBScan 算法通過構建基于密度的圖模型,對數據進行聚類。

該算法使用兩個參數:半徑 eps 和最小樣本數 minPts 。

它通過遍歷每一個數據點,并將它們分為核心對象,邊界對象和噪聲。

如果一個數據點是核心對象,則它周圍的數據點也屬于該簇。

DBScan 算法通過找到密度高的區域,并將其作為簇,最終得到聚類結果。

DBScan 算法的應用場景

對非球形簇進行聚類:DBScan 算法可以識別出非球形的簇,因此適用于識別非球形的結構。

對不平衡數據進行聚類:DBScan 算法可以適用于對不平衡的數據進行聚類,因為它不像 K-Means 那樣需要事先知道簇的數量。

異常值檢測:DBScan 算法可以識別異常值,因為它可以識別出非核心對象的點,并將它們作為異常值。

處理高維數據:DBScan 算法可以很好地處理高維數據,因為它不基于歐幾里得距離,而是基于密度關系。

對動態數據進行聚類:DBScan 算法可以適用于對動態數據進行聚類,因為它可以很好地處理動態數據的變化。

Python 實現的 DBScan 算法

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DBSCAN
import numpy as np

# 創建樣本數據
X = np.array([[1, 2], [2, 2], [2, 3], [8, 7], [8, 8], [25, 80]])

# 創建并訓練模型
db = DBSCAN(eps=3, min_samples=2).fit(X)

# 獲取聚類標簽
labels = db.labels_

# 打印聚類結果
print("Labels:", labels)

在代碼中,首先創建了樣本數據,然后創建了一個 DBSCAN 模型,并通過設置參數 eps 和 min_samples 訓練該模型。最后,我們通過調用 model.labels_ 屬性獲取了聚類標簽,并打印出了聚類結果。

eps 參數表示數據點之間的最大距離,min_samples 參數表示確定一個簇所需的最小數據點數量。

Python 實現 dbscan 高級算法

import numpy as np

def euclidean_distance(x, y):
    return np.sqrt(np.sum((x - y)**2))

def dbscan(X, eps, min_samples):
    m = X.shape[0]
    labels = [0] * m
    C = 0
    for i in range(m):
        if labels[i] != 0:
            continue
        neighbors = []
        for j in range(m):
            if euclidean_distance(X[i], X[j]) < eps:
                neighbors.append(j)
        if len(neighbors) < min_samples:
            labels[i] = -1
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C += 1
            labels[i] = C
            for j in neighbors:
                labels[j] = C
    return labels

X = np.array([[1,2],[2,2],[2,3],[8,7],[8,8],[25,80]])
labels = dbscan(X, 3, 2)
print(labels)

上面的代碼中, X 是輸入的數據矩陣, eps 是半徑(或閾值), min_samples 是半徑內的最小樣本數。

在 dbscan() 函數內,首先對每一個樣本點,找出它的領域內的樣本點(即與其距離小于閾值的樣本點),并判斷是否滿足要求的最小樣本數,如果滿足,將其作為核心點,并將其他在領域內的樣本點聚為同一類,如果不滿足,說明該點是噪聲點,不聚為任何一類。

最后返回每一個樣本點所屬的類別標簽。

再演示一種 python 實現 dbscan 算法的代碼
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make_moons
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DBSCAN

# 創建數據集
X, y = make_moons(n_samples=200, noise=0.05, random_state=0)

# 初始化 DBScan 模型
dbscan = DBSCAN(eps=0.3, min_samples=5)

# 訓練模型
y_pred = dbscan.fit_predict(X)

# 可視化結果
plt.scatter(X[:, 0], X[:, 1], c=y_pred)
plt.show()

上述代碼使用了 scikit-learn 庫中的 DBSCAN 模型,在創建數據集時使用了 make_moons() 函數,可以創建一個月牙形數據集。

接著,初始化了一個 DBScan 模型,其中 eps 參數表示鄰域半徑, min_samples 參數表示在鄰域內至少需要有多少個樣本。接下來使用 fit_predict() 方法訓練模型并預測結果。最后使用 scatter() 函數可視化結果。

運行代碼得到如下結果。

原文鏈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hihell/article/details/128869722

欄目分類
最近更新